隨著新一輪國企國資改革步伐加快,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迫切性與重要性日益凸顯。2017年3月5日,李克強總理在《政府工作報告》中提出“加快推進國企國資改革”,“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”要在電力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。
隨著新一輪國企國資改革步伐加快,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迫切性與重要性日益凸顯。2017年3月5日,李克強總理在《政府工作報告》中提出“加快推進國企國資改革”,“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”要在電力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。
從國企這一微觀主體的“點”延伸拓展至“混合所有制經濟”的“面”,混合所有制改革可謂“牽一發動全身”。而其中的基本問題、路徑方式乃至主張建議,則格外引發關注與思考。
國企混改究竟“改什么”
“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,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而深化?!碑斍?,國企自身存在的四“不”問題,亟需通過“加快混改”、以“外力沖擊”方式來擺脫“系統自鎖定狀態”進而實現重大突破。換言之,國企混改“改什么”可從以下方面找尋答案。
主體地位不實。國企的市場主體地位時至今日依然不實,并非完整、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,亟待脫“虛”向“實”,從“縱向行政化決策”向“橫向市場化決策”轉型,治理結構與運行機制應加快構建。
而混改也意在完善企業運行機制,建立“有效制衡、權責明確”的法人治理結構:通過引入民營資本等外部戰略投資者,促使國企運行機制實現有效突破,推動其成為實實在在的市場主體。
產權流動不暢。從產權角度看,國企多為國有獨資、國有控股,產權主體單一、過度集中且存在“產權流動梗阻”現象。中國保利集團公司董事長徐念沙曾表示,據統計,全國國企平均國有股占比達80%,仍有65%的國企分布在競爭性領域;即使是引入非公資本形成混合所有制的,絕大多數依然是國有控股,且引入非公資本的主要在子企業或孫企業這一層,中央企業母公司寥寥無幾。
根據頂層設計,股權多元化成為國企分類改革在產權上的一個根本突破。而混改既要在治理機制上鋪陳,還應在股權結構上發力:改變國企股權結構單一、集中等狀況,實現產權主體分散化、多元化,形成“流轉順暢”的產權流動機制。
經營機制不活。國企運行中,存在經營機制不活、壟斷壁壘難以打破、運轉效率不高、核心競爭力不強等問題。新一輪混改承擔的使命,不僅要讓民營資本等進入過往無法涉足的壟斷行業、公共領域,更重要的是加快形成國企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,不斷增強其核心競爭力、影響力。
市場檢驗不足。市場主體“虛(位)缺(失)”、非市場化運營等,造成相關行業領域“國企扎堆”現象,產業結構由此出現偏斜?!爱a能過剩、庫存積壓、杠桿高企”等宏觀運行中的“周期性循環”無效配置問題,也隨之出現。